大黄丸

中医药方2022-12-23 08:50:42

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引《古今录验》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7.5克 消石7.5克 大戟7.5克(熬)甘遂7.5克(熬)芫花7.5克(熬)椒目7.5克 葶苈7.5克

制法

上七味,捣末下筛,以蜜和丸,如小豆大。

功能主治

主十水。

用法用量

先食饮服1丸,一日二次。渐增,以知为度。

摘录

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引《古今录验》

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(炮,锉)15克 桔梗(炒)枳壳(麸炒,去瓤)川芎 羌活(去芦头)木香 柴胡(去苗)独活(去芦头)各8克 牵牛子30克(半炒熟半生用)

制法

上药九味,捣罗为末,煮莱莱菔熟,入药末。同于木臼内捣匀,丸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通便泄热,理气止痛。主大肠热秘,心胸烦躁。头痛便难,腹胁胀满,口舌干燥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可加至40丸。食后、临卧温开水送下。

摘录

《圣济总录》卷五十

《圣惠》卷五十二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半两(锉碎,微炒),恒山1两,香豉49粒,砒霜1分(细研),鳖甲1分(涂醋,炙令黄,去裙襕),麝香1钱(细研),朱砂1分(细研)。

制法

上为末,入后3味,研令匀,以醋煮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心疟,发歇不定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2丸,食前用桃仁冷醋汤送下。

注意

忌食热物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五十二

《圣惠》卷十三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3两(锉碎,微炒),枳壳(麸炒微黄,去瓤)2两,陈橘皮(汤浸,去白瓤)2两,麻仁2两,槟榔2两,木通(锉)2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伤寒大便秘涩,内有积热,其脉两手寸口悉洪大而数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温水送下,不拘时候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十三

《普济方》卷三九二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3分,苦参3分,人参3分,桔梗3分,杏仁(去皮尖)3分,芎3分,半夏(洗)2分,黄芩2分,葶苈4分(炒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小豆大。

功能主治

小儿伤食,腹大膨脝,时泄,困甚如寒热状,又如霍乱;时痢,肠出脓血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1丸,1日3次,白汤送下。

摘录

《普济方》卷三九二

《圣惠》卷七十一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麝香1分(细研),硇砂3分(细研),槟榔3分,巴豆1分(去皮心,研,纸裹压去油),川乌头3分(炮裂,去皮脐),桂心3分,木香3分,当归3分(锉,微炒),京三棱1两(锉,醋拌炒干),干姜3分(炮裂,锉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小豆大。

功能主治

妇人痃癖气,疼痛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5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。以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七十一

《圣惠》卷十六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(锉碎,微炒)1两,黄连(去须)1两,黄芩1两,黄柏(锉)1两,曲衣1两,栀子仁1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时气遍身发黄,心膈烦热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温水送下,不拘时候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十六

《圣惠》卷八十九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3分(锉,微炒),天门冬(去心,焙)半两,百合半两,杏仁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半两,木通(锉)半两,桑根白皮(锉)半两,甜葶苈(隔纸炒令紫色)半两,川朴消半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绿豆大。

功能主治

小儿龟胸,肺热壅滞,心膈满闷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5丸,以温水研破服,不拘时候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八十九

《圣惠》卷五十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(锉碎,微炒)半两,诃黎勒(煨,用皮)半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五膈气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20丸,以温水送下。以微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五十

《圣济总录》卷六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(煨)1两,干姜(炮)1两,白僵蚕(炒)1两,天麻1两,白附子(炮)1两,天南星(炮)1两,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两,半夏(汤洗,去滑)1两,牛黄(研)半两,腻粉1分,麝香(研)半分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鸡头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急风手足拳挛,不得屈伸,大小便涩,百节痛不能行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1丸,冷酒化下。

摘录

《圣济总录》卷六
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1斤,栝楼8两,土瓜根8两,杏仁5合(去皮尖双仁,熬)。

制法

上破大黄如棋子,冷水渍1宿,蒸晒干,捣筛为末,炼蜜为丸。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消渴,小便多,大便秘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5丸,以饮送下,1日3次。以知为度。

摘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九

《外台》卷五引《崔氏方》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3两,朴消2两,巴豆1两(去皮,熬令黑,研如泥)。

制法

上捣筛大黄、朴消,然后纳巴豆,以蜜和捣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一切疟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两丸,以米饮送下,1日2次。不断,再服即愈。

注意

忌芦笋、野猪肉等物。

摘录

《外台》卷五引《崔氏方》

《千金》卷十四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2两,芍药2两,葶苈2两,大戟3两,朴消3两,杏仁50枚,巴豆7枚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小肠热结。

用法用量

大人7丸,小儿2-3丸,以饮送下,每日3次。热去,1日1次。

名家论述

《千金方衍义》:热结不通,不用承气、陷胸者,以小肠虽居下位,治节却在中、上二焦。故取葶苈专攻心下逆满,杏仁开发肺气于上,消、黄荡涤痰垢于下。杏仁力绵,更借备急丸中巴豆以佐之;消、黄性下,复采十枣汤中大戟以激之;芍药一味,专护营血,即柴胡泽泻汤中用地黄之意。

摘录

《千金》卷十四

《圣惠》卷七十一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3两(锉碎,微炒),鳖甲2两(涂醋炙令黄,去裙襕),防葵1两半,琥珀1两,干漆1两(捣碎,炒令烟出)。

制法

上为细末,以米醋1升,熬令稠,入少面煮作糊,和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妇人积聚气,久不散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5丸,食前以酒送下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七十一

《圣惠》卷六十八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蒸3度),桃仁1两(汤浸,去皮尖双仁,微炒),枳壳1两(麸炒微黄,去瓤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金疮烦闷疼痛,大便不利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温水送下,1日3次。以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六十八

《圣惠》卷四十二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1两(锉碎,微炒),川椒半两(去目及闭口者,微炒去汗),人参3分(去芦头),半夏3分(汤洗7遍,去滑),桔梗3分(去芦头),菖蒲3分,柴胡3分(去苗),赤茯苓3分,芎3分,桂心3分,桃仁3分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,木香3分,吴茱萸3分(汤浸7遍,焙干,微炒),干姜3分(炮裂,锉),细辛3分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七气,积聚坚牢,心腹胀痛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10丸,食前以温酒送下。渐加至20丸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四十二

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三六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(锉,炒)2两半,防风(去叉)1两半,黄耆(锉)1两半,黄连(去须)1两半,漏芦(去芦头)1两,秦艽(去苗土)2两,苦参2两,乌蛇(酒浸,炙黄,去皮骨)2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疥疮痒痛不止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20丸,空心温酒送下,晚再服。

摘录

《圣济总录》卷一三六

《小儿药证直诀·附方》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1两(酒洗过,采下蒸熟,切片,晒干),川芎1两(锉),甘草1分(锉,炙),黑牵牛半两(半生熟炒)。

制法

上为细末,稀糊为丸,如麻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风热里实,口中气热,大小便闭赤,饮水不止,有下证者。疮痂初起而能食,食而胀满,不大便而喘急,昏甚而谵语者。

用法用量

2岁每服10丸,温蜜水送下,乳后服。以溏利为度。末利,加丸数再服。

名家论述

《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》:此方大黄、黑丑攻涤泻下,而以川芎升之,甘草缓之,相辅而行,使泻下而有所制。

摘录

《小儿药证直诀·附方》

《千金》卷十:大黄丸

别名

甜葶苈丸、葶苈丸

处方

大黄2两,葶苈子2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黄疸,大小便难,喘息促。

用法用量

甜葶苈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)、葶苈丸(《普济方》卷一九五)。

名家论述

《千金方衍义》:(本方)从《金匮》大黄消石汤化出。被用消石之辛温,以行大黄、栀、柏之苦寒;此用葶苈佐大黄之开泄,不必复用消石之散结也。识此变通之法,可推《金匮》妙用也。

摘录

《千金》卷十

《千金》卷十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2两,黄连3两,黄柏1两,黄芩1两,曲衣5合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黄疸。

用法用量

先食服3丸,每日3次。不知,加至5丸。

名家论述

《千金方衍义》:(本方)从《金匮》大黄消石汤化出。取曲米以佐四黄之涤热,即是消石佐大黄、栀、柏之义。识此变通之法,可推《金匮》妙用也。

摘录

《千金》卷十

《圣惠》卷五十八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大戟1两(锉碎,微炒),赤芍药1两,川朴消1两,甜葶苈1两(隔纸炒令紫色),杏仁50枚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小肠热结胀满,小便不通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20丸,食前以葱白汤送下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五十八

《圣惠》卷十五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黄芩1两,犀角屑1两,猪苓(去黑皮)1两,枳壳(麸炒微黄,去瓤)1两,川朴消1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时气大热不退,谵语,大便难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麦门冬汤温温送下,不拘时候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十五

《圣惠》卷十二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1两(锉碎,微炒),木香1分,槟榔半两,桂心1分,枳壳半两(麸炒微黄,去瓤),甘草1分(炙微赤,锉),郁李仁3分(汤浸,去皮尖,微炒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伤寒大肠气筵,心腹胀满疼痛,四肢骨节酸疼烦闷,不得眠卧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温酒送下,不拘时候。以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十二

《圣惠》卷十四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1两(锉碎,微炒),牛膝3分(去苗),槟榔1两,枳壳3分(麸炒微黄,去瓤),木香3分,人参3分(去芦头),郁李仁1两(汤浸,去皮尖,微炒),桂心3分,前胡1两(去芦头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伤寒后脚气,并肾气上冲。

用法用量

方中主治“并肾气上冲”,原作“并背气”,据《普济方》改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十四

《圣惠》卷十六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柴胡(去苗)1两,黄芩1两,黄连(去须)1两,白鲜皮1两,栀子仁1两,秦艽(去苗)1两,龙胆(去芦头)1两,赤芍药1两,大麻仁(别杵如膏)1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时气余热不退,发歇不定,大便秘涩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竹叶汤送下,不拘时候。以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十六

《圣惠》卷二十九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1两(锉碎,微炒),赤芍药3分,木通1两(锉),陈橘皮1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大麻仁1两,槟榔1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虚劳小便不利,腹胁满闷,四肢烦疼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食前以清粥饮送下。以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二十九

《圣惠》卷三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1两(锉碎,微炒),枳壳1两(麸炒微黄,去瓤),甘草半两(炙微赤,锉),麦门冬3分(去心,焙),羚羊角屑3分,川升麻3分,生干地黄3分,犀角屑3分。

制法

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肝脏壅热,心膈烦闷,头目不利。

用法用量

《圣济总录》:食前竹叶汤下。

注意

忌酒、热面等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三

《圣惠》卷三十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鳖甲3两(涂醋,炙令黄,去裙襕)。

制法

上为末;以酽醋2升,纳铛中,先煎令稠,下药末更煎之,以柳木篦搅勿住手,候可丸,即丸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骨蒸劳,两胁下有痃癖,渐上攻心,食少或不消化,腹内积聚不散,黄瘦,久困久痢,或大便秘涩,小便赤黄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7丸,空腹及晚食前以粥饮送下。渐加至10丸,以溏利下脓血烂肉为度。老少以意加减。唯得食煮饭、葱煎汁、生姜而已,此外不得食之。

注意

忌苋菜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三十

《圣惠》卷三十二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栀子仁2两,黄芩2两,黄连2两(去须),车前子2两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上焦积热,眼赤涩痛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食后以温浆水送下,夜卧临时再服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三十二

《圣惠》卷三十六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半两(炙碎,微炒),栀子仁半两,黄耆半两(锉),川升麻半两,川朴消半两,黄连半两(去须),生干地黄半两,玄参半两,磁石1两(烧醋淬7遍,捣碎,细研,水飞过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风热毒气攻耳,暴聋,由肾气实热所致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食后以温水送下。以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三十六

《圣惠》卷四十八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防葵1两,木香3分,川乌头1两(炮裂,去皮脐),鳖甲1两半(醋炙令黄,去裙襕),干姜3分(炮裂,锉)。

制法

上为细末,以陈米醋3升,熬令稠,入神曲末半两,煎成糊,溶和诸药末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肥气结聚在左胁下,坚牢疼痛,食少体瘦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空心以温酒送下。以微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四十八

《圣惠》卷四十四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2两(锉碎,微炒),芎半两,桂心半两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腰脚疼痛,大肠壅滞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食前以温酒送下。以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四十四

《圣惠》卷四十九:大黄丸

别名

大黄桃仁丸

处方

川大黄1两(锉碎,微炒),干姜3分(炮裂,锉),高良姜3分(锉),小草3分,芎1两,陈橘皮1两(汤浸,去白瓤,焙),桃仁1两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,川椒1两(去目及闭口者,微炒去汗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酒癖,痰吐不止,两胁胀痛,气喘上奔,不下食饮。

用法用量

大黄桃仁丸(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三)。方中小草,原作“甘草”,据《圣济总录》改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四十九

《圣惠》卷四十八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1两(锉碎,微炒),当归3分(锉,微炒),芎3分,诃黎勒皮1两,槟榔1两,吴茱萸半两(汤浸7遍,焙干,微炒),干姜3分(炮裂,锉),川乌头1两(炮裂,去皮脐),桃仁1两(汤浸,去皮尖双仁,麸炒微黄)。

制法

上为末、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聚积气,心腹妨闷疼痛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温酒送下,不拘时候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四十八

《圣惠》卷五十三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3两(锉碎,微炒),栝楼根1两,芎3分,枳壳1两(麸炒微黄,去瓤),槟榔1两,桂心3分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利大小肠。主消渴腹胀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以温水送下,不拘时候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五十三

《外台》卷三十八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5两(捣末),大麻子5两(熬,勿令焦,待冷于簸箕中以手挪去皮,取仁研如膏)。

制法

上药合治令匀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通畅壅秘。主乳石发动,热气上冲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10丸至20丸,以汤饮送下。以宣利为度。

摘录

《外台》卷三十八

《外台》卷七引《广济方》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12分,厚朴4分(炙),枳实4分(炙),芒消8分,杏仁6分(去皮尖),葶苈子4分(熬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胸胁妨闷,胃中客气,大便苦难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10丸,空腹以饮送下,1日2次。稍稍加,以大便微调为度。

注意

忌生冷、油腻、粘食。

摘录

《外台》卷七引《广济方》

《圣惠》卷四十九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1斤(生,为末),鳖甲3两(涂醋,炙令黄,去裙襕),枳壳2两半(麸炒微黄,去瓤),当归1两半(锉,微炒),赤芍药1两半,京三棱3两(微煨,锉),吴茱萸1两(汤浸7遍,焙干,微炒)。

制法

上为散,先以米醋3升,熬大黄为膏,次入诸药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痃癖气,时攻心腹疼痛,令人不思饮食,渐为瘦病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0丸,食前以温酒送下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四十九

《圣惠》卷四十九:大黄丸

处方

川大黄半两(锉碎,微炒),木香半两,肉豆蔻半两(去壳),硼砂半两(细研),干姜半两(炮裂,锉),青橘皮3分(汤浸,去白瓤,焙),吴茱萸1两(汤浸7遍,焙干,微炒),槟榔半两,桂心半两,蓬莪术1两,巴豆1分(去皮心,研,纸裹压去油)。

制法

上为末,入巴豆、硼砂,研令匀,以醋熬成膏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症病,心腹妨闷,不欲饮食,四肢不和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3丸,空心以粥饮送下。

摘录

《圣惠》卷四十九

《准绳·幼科》卷八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3分,干地黄3分,茯苓3分,当归3分,柴胡3分,杏仁3分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,如麻子大。

功能主治

小儿胃气不调,不嗜食,不生肌肉。

用法用量

每服5丸,以饮送下,1日3次。

摘录

《准绳·幼科》卷八

《普济方》卷三一一:大黄丸

处方

大黄2两,桃仁(去皮尖,熬)21枚,虻虫21枚(去翅足,熬)。

制法

上为末,炼蜜为丸。

功能主治

被打有瘀血。

用法用量

纳酒1升中,煎取7合,1服之。

摘录

《普济方》卷三一一

本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用于学习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。

本站不对内容的完整性、真实性、可用性、合法性负责。

如身体不适,请到正规医院就诊!

上一篇 培土饮
下一篇 开胃救亡汤